以往,“保本保息”都是银行理财的代名词。 但是,今年的情况好像不一样。 相关数据显示,2022年第一季度出现了3000种理财产品破网现象。 第二季度有所好转,但700多家银行理财产品跌破净利润。 上半年整体9.42%的理财产品到期后收益未达到预期业绩。
在今年新发布的《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》中,不仅要求“卖方履行责任,买方自负”,还要求产品向单纯化转变,实现担保品、技术商品的清零。
银行理财以前以债务工具为主,瞄准非标准资产。 此前银行在资金池运营,标的在项目退款之前一次性兑换,投资者没有感觉到波动。 即使发生风险事件,银行也可以通过资金错配解决,确保刚性支付。 但这种模式将风险风险风险嵌入金融系统乃至实体经济,资源管理新规则的出现是防范金融系统的系统性风险。 新规出台后,银行开始由非标固收向标准化债券转变,部分还涉及债券、股票等权益类投资。 但是只要有交易,价格就会有变动,价格有变动就会出现浮亏。
但在当前银行理财产品中,固定收入类资产管理(换债券、债券型基金)仍占主导地位。 根据其特性,交易者必须持有到期债券,发债主体不违约,才能在到期日支付利息,投资不会出现实质性损失。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